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治关节病的穴位贴敷治疗贴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治关节病的穴位贴敷治疗贴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我们通常所说的穴位究竟是什么样的?有形状吗?
血液是人体经络交汇的一个汇聚点。通常它是凹陷下去的一个小坑。很多都长在人的各个肢体的交汇处,比如说颈肩穴就长在胳膊和背部的关联处。而且各个关节处聚集的穴位也特别多。摸上去有酸,麻,胀,痛的感觉。越胀痛就说明穴位越准,希望我的答案对你有帮助,谢谢!
高血压摁哪些穴位可以缓解?
高血压已不再是中老岁人的专利,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也成为其光临的对象。
患了高血玉需要终身服药,然而按照中医学角度来讲,是药三分毒,什么药都不能长期使用。按中医理论,高血压就是人体经气循行失常造成的,所以只要处理好穴位,把循行失常的经气重新纳入正轨,就有非常明显的降压效果。
一、三阴交:三阴交穴位于脚腕内踝上三寸(三指宽)的地方,***三阴交,它的降压效果堪比降压药。它是肝经、脾经、肾经三条经络的风云际会的穴位,肝藏血,脾统血,而肾藏精,精又生血。点按此穴,立刻有酸胀的感觉,就说明疗法有效果,如果按揉时没感觉,就要加太力度。每天按摩十分钟以上,就能恢复活力。
二、悬钟穴:悬钟穴位于外踝尖上三寸,在腓骨后缘,悬钟穴专司人体骨髓的汇集,因为髓生血,此穴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是人体天生的降压药。
每天***三阴交和悬钟穴两个宝贝穴, ̄次至少十分钟,***时的力度必须有酸胀感为宜,否则达不到预期效果。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流压力增高为主症的临床综合征,亦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病。病因肾阴不能滋养于肝,或肝阴不足所致。阴不维阳,则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精神长期紧张,忧思烦恼,不能自解,导致肝郁化火,或肝火上炎,平素食肥甘厚腻,饮酒过度,脾胃受损,痰湿内生,郁阻脉络,或肾气虚弱,冲任不固,均可导致本病。施用点按内关,曲池,以疏泄阳邪,宁心安神,通经活络。点按三阴交,太溪,共达通经活络,调和气血,调补肾气,通利下焦,强健腰膝,补肾滋阴,滋阴潜阳之功。点按丰隆,足三里,太冲,以分清降浊,促脾和胃,平肝潜阳,化痰祛湿,健脾和胃。点按风池,阳铺,太冲,太溪,以清热明目,清火开窍,降肝胆之火,泻热安神等等。预防,合理安排生活,注意劳逸结合,积极参加体力活动,定期检查,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什么是血压?
人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部位需要一定的压力,这个压力就是血压。血管内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由于血管分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所以,也就有动脉血压、毛细血管压和静脉血压。通常所说的血压是指动脉血压 。
血压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作用于血管壁的压力,它是推动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动力。心室收缩,血液从心室流入动脉,此时血液对动脉的压力最高,称为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 )。心室舒张,动脉血管弹性回缩,血液仍慢慢继续向前流动,但血压下降,此时的压力称为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
收缩压(即人们常说的高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即人们常说的低压)≥90mmHg。一般正常血压为高压在90~140mmHg,低压在60~90mmHg。如果高压不持续超过140mmHg就不算高血压,不导致内脏功能障碍就不算高血压病。
我们认为高血压是体内各器官不协调的结果,也是导致内脏功能下降的一个继发病因。要了解高血压,需从了解血压开始,血压是流动在血管里的血对管壁的压力,就像自来水水管里的水对水管的压力称为水压。
以为高血压简单摁摁涌泉穴、百会穴就可以?其实远远不够!!
之前我有回答过《高血压,有什么方法可以治疗的吗?》的问题,在中西医结合的角度,高血压分为好多种,有兴趣的可以去搜来看一下(建议两篇结合来看,会更容易理解)。
其实,不同的高血压都要用不同的穴位,常见的“涌泉”、“百会”、“合谷”其实并不够用。
我也知道,越是中医的高手所用的方案会越简单,但是在普罗大众都不是高手的情况下,就算繁琐,在不紧急的情况下,更简单、更有效的方法不是更亲民吗?
由于没有明确的病因,直接选用常规的涌泉穴、百会穴、合谷穴、后溪穴(下称四基础穴)之二就可以了。
取穴方法:
涌泉穴:卷足,“人”字纹顶端;
百会穴:两耳连线与头正中线相交处;
合谷穴:如图
后溪穴:握拳,如图,手背颜色交界处;
这是我的真实***穴位,首先是百会穴,印堂,太阳,风池,曲池穴,内关,足三里,太冲,足平衡区《在足4、5趾之交合处。》。每个穴位***3到5分钟。晚上按,早晨就可以下来了。如果高压在220以上,就需要***2次。这些穴位非常有效,我是用过的。
为什么要做三伏贴?三伏贴的治疗原理是什么?
夏天是驱除寒毒的最好时机,所以,中医认为三伏天不能吹空调,不能吃雪糕,不能吃凉食,要多穿衣服捂汗,称其为驱除三十年的寒毒!你在心里预演一番,大夏天,穿着棉袄,盖着棉被,大汗淋漓,还不能吹风!出来的是汗😓,不是寒毒!狗🐶都知道热了找地方凉快,冷了找地方暖和!还不如狗🐶会适应环境来!
最近天气越来越热,即将进入初伏,很多人去贴"三伏贴"来治病。那三伏贴是什么?它的原理又是什么呢?
什么是三伏贴?
三伏贴又名天灸,源自于清朝,最早记录于清代张璐的《张氏医通》。至近代,三伏贴以古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学说为理论基础,通过将药物敷贴在穴位上,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
现代,常见的三伏贴多呈膏药状,依古法须在夏天农历的每伏头一天贴伏在后背一些特定穴位上,是冬病疗法的代表之一,据记载可以治疗预防冬天发作的某些疾病(如鼻炎,气管炎,咽炎,哮喘等),且针对不同的疾病,一般要将四片膏药一起贴在后背的不同位置。
三伏贴的原理
三伏贴体现了中医冬病夏治“治未病”的理念,按照季节时令的特点,根据中医“冬病夏治”的原理,结合天灸、经络与中药,***用天然中草药,制备成膏剂,敷帖在人体相应穴位处,提高人体阳气和免疫力,达到治病和养生的目的。
同时,它所***用的穴位敷贴也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一个富有特色的重要方法,它是根据《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原则,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体表经络中气血旺盛的有利时机,通过适当地内服或外用一些方药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因此"冬病夏治三伏贴"体现了中医学中人与自然相协调的整体观念和对疾病重视预防为主的理念。
贴三伏贴的要求
敷贴季节性疗法对时间有一定要求,根据中医理论每伏第一天是开穴的日子,此时敷贴疗法效果最佳。且最好每伏第一天来进行三伏贴治疗,当然也不必过分拘泥于此,错过了第一天也会有满意的疗效。敷贴对象为6个月以上儿童及成人,敷贴期间禁食生冷、油腻、辛辣之品。
又快到贴三伏贴的时节了,近年来,三伏贴越发受到人们的关注,被广泛用于呼吸、消化、关节、神经、妇科、男科等系统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中。同时三伏贴对于免疫力低下和亚[_a***_]状态也有调节作用。三伏贴的原理体现了中医“冬病夏治”的思想。其原理可分为“攻邪学说”、“储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攻邪学说—祛除体内的伏藏的寒邪、饮邪。
伏藏在机体内的寒邪、饮邪多是由于在感邪之初机体阳气不足,不足以将寒邪、饮邪全部祛除体外残留的。这部分邪气长期存在于机体,成为顽固难去之邪,若不加于干预,靠自身内在的阳气是无法祛除的。“三伏天”是一年中自然界中阳气最旺盛的时节,人也是一样,此时机体内的阳气也是最充足的。此时寒邪、饮邪没有自然界阴寒之气的协助,属于一年中最弱的时候。也就是敌人没有后援,但我方有神队友时候。机体可以借助三伏贴的药力激发自身阳气,使“天之阳”、“人之阳”、“药之阳”三阳合一,而阴寒之邪失去了“天之阴”,也无“药之阴”,因此这个时候攻击阴寒之气就可以将其祛除体外,防止其在冬季借助“天之阴”发病。
储阳学说———夏季为储蓄体内阳气的最佳时期
张景岳曰:“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宜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宜养其内虚之阴。”清代著名医家张志聪在《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中亦提到:“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夏季的时候,外界体温较高,机体出于对自身的保护会增加散热,气血会运行就偏于体表,相比之下,在里在内的阳气就有不足的表现。夏季补阳,可以预防夏季里阳相对不足导致的疾病,比如拉肚子等。同时也可以储存阳气,预防冬季阴寒之邪。
五行学说—长夏之土,克冬之寒水,生秋之肺金。
五行中长夏属土,冬季属水。大家都知道洪水作祟时可以用沙袋防洪。土可以克水,长夏贴三伏贴可以补土,通过五行相克理论,则可以制约冬季的寒水。秋季在五行中属于金,培土可以生金,因此三伏贴对于呼吸系统疾病,如咳嗽、哮病、喘证、反复感冒等效果很好。
文: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研究生李钰昕/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男科主任医师王传航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治关节病的穴位贴敷治疗贴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治关节病的穴位贴敷治疗贴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